更新時間:2022-11-24 11:45:44 來源:動力節點 瀏覽848次
線性表,全名為線性存儲結構。使用線性表存儲數據的方式可以這樣理解,即“把所有數據用一根線兒串起來,再存儲到物理空間中”。
如圖 1 所示,這是一組具有“一對一”關系的數據,我們接下來采用線性表將其儲存到物理空間中。
首先,用“一根線兒”把它們按照順序“串”起來,如圖 2 所示:
圖 2 中,左側是“串”起來的數據,右側是空閑的物理空間。把這“一串兒”數據放置到物理空間,我們可以選擇以下兩種方式,如圖 3 所示。
圖 3a) 是多數人想到的存儲方式,而圖 3b) 卻少有人想到。我們知道,數據存儲的成功與否,取決于是否能將數據完整地復原成它本來的樣子。如果把圖 3a) 和圖 3b) 線的一頭扯起,你會發現數據的位置依舊沒有發生改變(和圖 1 一樣)。因此可以認定,這兩種存儲方式都是正確的。
將具有“一對一”關系的數據“線性”地存儲到物理空間中,這種存儲結構就稱為線性存儲結構(簡稱線性表)。
使用線性表存儲的數據,如同向數組中存儲數據那樣,要求數據類型必須一致,也就是說,線性表存儲的數據,要么全不都是整形,要么全部都是字符串。一半是整形,另一半是字符串的一組數據無法使用線性表存儲。
圖 3 中我們可以看出,線性表存儲數據可細分為以下 2 種:
如圖 3a) 所示,將數據依次存儲在連續的整塊物理空間中,這種存儲結構稱為順序存儲結構(簡稱順序表);
如圖 3b) 所示,數據分散的存儲在物理空間中,通過一根線保存著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,這種存儲結構稱為鏈式存儲結構(簡稱鏈表);
也就是說,線性表存儲結構可細分為順序存儲結構和鏈式存儲結構。
常用數據結構中,一組數據中的每個個體被稱為“數據元素”(簡稱“元素”)。例如,圖 1 顯示的這組數據,其中 1、2、3、4 和 5 都是這組數據鐘的一個元素。
另外,對于具有“一對一”邏輯關系的數據,我們一直在用“某一元素的左側(前邊)或右側(后邊)”這樣不專業的詞,其實線性表中有更準確的術語:
某一元素的左側相鄰元素稱為“直接前驅”,位于此元素左側的所有元素都統稱為“前驅元素”;
某一元素的右側相鄰元素稱為“直接后繼”,位于此元素右側的所有元素都統稱為“后繼元素”;
以圖 1 數據中的元素 3 來說,它的直接前驅是 2 ,此元素的前驅元素有 2 個,分別是 1 和 2;同理,此元素的直接后繼是 4 ,后繼元素也有 2 個,分別是 4 和 5。如圖 4 所示:
0基礎 0學費 15天面授
有基礎 直達就業
業余時間 高薪轉行
工作1~3年,加薪神器
工作3~5年,晉升架構
提交申請后,顧問老師會電話與您溝通安排學習